民国时期,军以上的编制特别多,有军团、兵团、路军、集团军、方面军、还有战区、绥靖区、绥靖公署、行辕、行营等等。如此复杂的军队编制系统,其实是和中国近代兵制本身的混乱,以及军阀混战和勾心斗角有很大关系。
一般来说,军团、路军都是介于集团军和军之间的编制,而兵团则是集团军的另一种说法。当然不同时期的不同编制内部包含的兵力有很大差距,在二次北伐中,全国就只有蒋介石、李宗仁、冯玉祥和阎锡山四个集团军,人数多的集团军能有20多万,人数少的则只有10多万。相对而言,路军这个编制,还是比较靠谱的。
路军,其实是中原大战后到整军经武期间的特殊现象。一路集团军被打败,残部一整编,发现一个军有余一个集团军不够,那就组织一个路军出来。
冯玉祥失败后,西北军(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)北伐前40万大军,在北伐成功后缩编为12个师,总兵力22万。中原大战失败后,除了直接投靠蒋介石的韩复榘和石友三,余部整编为宋哲元的29军、孙连仲的26路军、吉鸿昌的22路军、梁冠英的25路军等。其中宋哲元29军,在七七事变中机缘巧合,不断扩军,总兵力达到10万人,所以改称为29路军。
淞沪抗战中的十九路军,也有类似情况。
十九路军属于广东军阀,在国民革命北伐战争中,广东军阀组成的第四军作战勇敢,屡立战功,被称为“铁军”。后来第四军相当一部分参加了叶挺领导的南昌起义,南昌起义南下途中,一个师的兵力被蔡廷锴带到福建脱离革命队伍,从此成了福建军阀。
中原大战中,蔡廷锴和蒋光鼐分别率领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为蒋介石效力,扩张不小。战后两个师合编为一个路军,就是十九路军。九一八事变中,蒋介石坚决不抵抗声名狼藉只好下野(这次是假装的),广东军阀李济深、陈济棠配合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两广事变,没想到广东军阀余汉谋背叛,粤系军阀从此瓦解,成了半个中央军。
到了福建事变后,十九路军被瓦解,下属的第六十师、第六十一师和第七十八师等三个师彻底成为了中央军。这个过程,说白了就是在十九路军中清洗蔡廷锴势力的过程。当时,蒋介石即派十二师之大军将十九路军包围,凡与蔡廷锴同乡之军官无论任何等级,一律撤换。粤籍军官一致反对, 不受编遣,故当时离去四团,散落民间。随后十九路军番号被废除,所属各部按原番号缩编为四个师(还有49师),隶属第七路军。派蒋系亲信的闽、粤籍黄埔军官担任师、团长。
1936年,胡汉民去世,两广再次发动反蒋运动,李宗仁白崇禧和广东的陈济棠支持蔡廷锴恢复十九路军,下辖六十、六十一、七十八三师,分别由翁照垣、丘兆琛和区寿年任师长。十九路军在北海地区(当时属于广东,现在属于广西)驻防。结果,淞沪抗战中的名将翁照垣在北海打死了日军间谍,蒋介石乘机逼陈济棠下台,李宗仁也落井下石,蔡廷锴的十九路军成了广西军阀一份子。
蔡廷锴发现,李宗仁和蒋介石是一丘之貉,都是不抵抗派,决定辞职。自此,十九路军再次遭遇毁灭性的打击,被缩编为一个师,区寿年为师长,番号为“二十六师”,又改名为“一七六师”。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,“一七六师”三名上校团长在 淞沪会战中以身殉国,他们分别是谢鼎新、蔡朝焜和蔡思焜。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着评价“一 七六师”的民谚说: “要吃鬼子肉,只有一七六; 愿给鬼子杀,不要一三八; 宁当亡国奴,不要十一游”。
作为一支坚决抗战的军队,176师却在1940年受命到皖南围剿抗日的新四军。176师上校云应霖与新四军张云逸将军就是故交,反对这次行动,结果再次被李宗仁桂系军清洗,连一向对蒋介石忠心的区寿年师长也被撤职。
解放战争中,区寿年成为兵团司令,下面的三个军,实际上以粤军为主,不算纯粹的嫡系,所以在豫东战役中第一个被歼灭,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第一个被成建制歼灭的兵团。
所以,抗日战争中广东军阀作战不勇敢的假象,其实是因为粤军早在抗战前,就遭遇了最惨的清洗,能征善战之官兵,早就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。
by 历史知事Pro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