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启左侧

生育率跌破日本!不利于生娃的行业都危险了

[复制链接]
闻所未闻 发表于 2021-12-14 12:37:3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闻所未闻 于 2021-12-14 12:39 编辑
根据数据显示,中国的新生儿数量创下了近43年最低值。低生育时代下,哪些行业正在被颠覆?哪些行业能够被长期看好?

气温骤降,随着这波寒流到来的,还有中国降到冰点的生育率。

刚公布的统计年鉴显示,2020年,中国的新生儿人数比去年又少了265万,只有1200万人,出生率跌破了10‰仅为8.52‰,创下了43年的最低值。
640.png

即使是被我们平时嘲笑老龄化、少子化、低欲望社会最严重的日本,去年的出生率都有13.4‰,高于中国的8.52‰。

过去长期以来,我们主要采用放开政策,即允许二胎的方式来提高生育率,然而药效似乎在逐渐衰减:

2017年,中国人口增加了737万人;
2018年,增加了530万人;
2019年,增加了467万人;
2020年,只增加了204万人……

640 (1).png


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区,夹在中部和东部之间的安徽省。

2017年至2021年的出生人口分别为98.4万、86.5万、76.6万、64.5万、53万。年增长是-12.1%、-11.4%、-15.8%、-17.8%,形势不容乐观。

看来只有一手抓政策治标肯定是不行的,因为该生的都生了,那么必须扶正祛邪,另一手抓结构调整,开源和节流一起上。

组织上必然会在分配结构、产业政策、运行机制上做出更多更深刻的调整,进而形成未来一段时间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主基调。

这个节拍,踩对了,你的生活财富和事业发展就是水涨船高,踩错了,就是逆势而为。

01

低生育率时代来临
这四大行业与生娃“相冲”

第一是房地产行业。

高昂的房价如今已是千夫所指,因为年轻人的购房压力已大到了集齐夫妻家庭三代人的6个钱包都无法承受的地步。

所以指望房价继续大面积上涨是不可能的,房子都买不起还生什么娃?

然而,又因为国人的城镇住房自有率达到了70%,大量宝爸宝妈和育龄妇女的主要财产也是住房,指望它大幅度下跌也是不可能的,房子都不值钱了还生什么娃?

这一轮房地产的周期是1998-2021年,所以房地产会长期在底部横盘震荡,除了一二线城市的豪宅,地产在总体上只有短期反弹的机会,下一波高峰要2035年前后。

640 (2).png
▲ 本轮地产周期,1998起步,2013是顶,2021是底

第二是老生常谈的教培业。

它成为过去式不仅仅是因为增加家庭开支和内卷,政策不支持,关键原因是婴儿潮不再,客户没了。俞敏洪是条好汉,但终归输给了周期。

第三是医疗健康和生物医药。

虽然基因治疗、PD1(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)、靶向药听起来无比时尚性感,然而现实的问题是,从美国到中国,医保都没钱了,昂贵的特种药只会增加医保的负担和家庭的开支,和新生儿“抢食”。

而且,它不一定就能起什么作用。

现代医学的功绩伟力毋庸置疑,但医药的主要效果目前仍然集中在“缓解症状”而不是“治愈疾病”,除了天花,人类没有消灭过任何一种疾病。

公共健康从来就是一个受财政和政策严重影响的领域,对于恒瑞等这些创新药企业来说,最大的阻力来自于金主消亡,人们吃不起它。

640 (3).png
▲ 周线级下调,恒瑞被迫战略转型

官方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哪里呢?大规模集采和大量低价药,让老百姓吃得起、吃得上、吃得好,你会发现符合这些特征的就是中药。

在过去的2000年中,中国是全世界唯一大规模提供公共救济和医药保障的国家,你以为中药只是药?它的易获取、低价格、高安慰的特性,与农业社会的政府紧缩开支匹配。

中药的背后是财政模型,也天然和调控政策无缝链接,全世界只有中医才有安胎药。

所以,医药界未来的大机会,是中药、康养器械、富士康一样能控制成本的供应商,吃工程师红利的委托研发机构和生物药公司将日益趋紧,分化严重。

所以看懂的人一直在大规模的抛售CXO(医药研究和生产外包服务,这些公司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为药企、医疗机构、医疗器械机构等提供外包服务)。

人家不但是时间的朋友,而且是领导的朋友。
640 (4).png

第四是互联网和平台型公司。

移动互联网绝对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,然而万事有利有弊。它的弊端就在于,极致的放大了人与人的天赋差异与机会禀赋,造成了巨大的贫富悬殊。

而中国式的互联网平台又喜欢玩垄断,他们已经进化到了寡头的最高级模式,人格化、具象化,价格垄断化。

李佳琦和薇娅的励志故事当然值得肯定,但你无法忽略的现实是:

泡直播间不利于生娃;
头部主播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;

作为市场学派,我恨不得薇娅越多越好,然而作为公共学派,我却不得不说效率要兼顾公平。

因为他们的业绩是互联网巨头们涸泽而渔的用流量堆出来的,你让李佳琦穿越回两年前,他也无法复制自己的成功。

双11预售,李佳琦和薇娅一天带货100多亿,超过了4000家上市公司的营业总收入,那些被抽干了流量和利润的流通企业、广告公司、百货柜姐,他们要不要生娃?

他们的游戏规则是必须全网最低价,你想想三四线城市,有大量没有什么技能,只能开个小工厂小卖部的个体户和基层就业者,因为无法拿到比头部主播更优惠的条件和价格,就只能被无情的淘汰,还生什么娃?

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,没有共同富裕,就不可能有新生儿的出生率。影响生育的杀手,从来就不是城市化,而是贫富悬殊。

你以为国家反垄断局是干吗的?

所以敢断言2021就是顶流带货主播最后的辉煌,在互联网巨头去深刻思考自己的家国情怀并做出调整之前,中概互联网就是“中丐互联网”。

至于元宇宙,那更是呵呵呵,人们都去虚拟世界生娃,现实里咋办?想都不要想,跳上桌面必打。

02

顺势而为
关注这些行业

既然好几个行业和生娃都是“相冲”的,那么有没有“相合”的呢?

1、职业技术教育勉强算是一个。

普通人赚钱其实靠的是“技能”而不是“知识”,职高如果能解决“本领恐慌”,自然前途看涨。

2、工业企业和装备制造也勉强能算。

因为能提供大量的中基层岗位和就业,会得到财政、税收、金融、政策等多方面的长期支持。

3、新能源一样能算。

一个人的交通覆盖半径决定了他的财富半径,新能源和锂电车极大地降低了普通人的出行成本,甚至有辆电瓶车就能创业,属于减负的范畴。

640 (5).png
▲ 小哥经济受益于廉价交通工具/图虫创意

而真正不勉强的,完全相合的,就是生孩子本身。

西南一些地区,已经试点给生娃每月补助500元,相信随着人口出生率的进一步下降,这个补助会提高到2000元、3000元、甚至5000元。

给你5000块一个月的补贴,和上班的工资基本差不多了,你愿不愿意就在家踏实生孩子?

640 (6).png

对国家来说,这个财政补助是极度划算的,这5000块将来会以奶粉、母婴、医疗等各种消费重新回馈社会,对家庭来说,孩子才是永不亏本,最为保值增值的成长性资产。

不要怀疑出生率下降的速度,更不要怀疑上面的决心,从抗美援朝、南水北调、西气东输、脱贫攻坚,组织上真想办好的事情,还没有办不成的。

03

人口红利时代结束
把握未来的选择标准

伴随着中国教培行业的谢幕,1951、1964、1980三代婴儿潮的人口红利已经彻底过去,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已经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,未来我们的生产、投资和财富配置,一定要首先经过这个潜规则的验证:

这个产业是不是共同富裕?会不会拉大贫富悬殊?

这个事业是不是低碳环保?会不会增加碳汇指标?

这个举措是不是影响生育?会不会增加内卷负担?

跟这个规则相冲的,都趁早收手,最好别干。

君不见浪潮鼓励加班,顷刻就被秒杀。

640 (7).png

相信头铁和不信的人还大有人在,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一章说,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

但即使大笑,你也要知道个体与群体的辩证,人道与天道的契合:

一枝独秀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

来源:MBA智库 公众号

守望者 发表于 2021-12-14 21:05:11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计划生育曾经的基本国策,当时的马寅初提出了“如果不计划生育,50年后多少人?吓死人!26.19亿。因此,一对夫妇只能生2个孩子”。这是农业社会的思维,1957年提出的,50年以后确实吓死人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